广州都市报

您现在的位置: 北宁市 > 北宁县新闻 > 为什么说因情施策是辽沈战役的精彩之处

为什么说因情施策是辽沈战役的精彩之处

发布时间:2023/5/17 11:31:24

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定鼎之作,此战过后,我军不仅在质量上占优,而且在数量上也超过了国民党军,为接下来的平津、淮海两大战役创造了有利局面。

在此战之前,根据敌我力量对比及战争形势发展,预计取得全国解放还需要五年时间,而辽沈战场的胜利大大缩短了这一进程:“从现在起,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,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派从根本上击垮”。

将决战优先放到东北地区而非其他地区,是基于如下考虑:

东北的形势最好。辽沈战役前,国民党军总数是超过我军的,但在东北地区是个例外。我东北野战军共70万兵力,加上地方部队总数过百万,且控制了东北绝大多数土地和人口。

国民党军总数为55万,由北向南被分割压缩在三个区域:长春守敌10万,沈阳一线30万,锦州地区15万。

在该地区我军已取得战略优势,发起决战的时机也已成熟。

东北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。东北不仅是大粮仓,还有日本苦心经营多年留下的重工业。当时的东北工业水平遥遥领先于全国,占据此处就意味着获得粮草辎重、武器装备的强支撑。

紧挨苏联。解放东北就能争取到苏联更多支持,并可以将此作为进军华北直至全中国的大后方。

东北的重要性毋庸置疑,谁能掌控就能取得全局主动,继而双方都把目光投向同一战略节点——锦州。锦州位于北宁线(京哈铁路)上,是扼守东北入山海关的咽喉之地,此地是沟通东北和关内的要害所在,如我军取得这里,就能彻底关闭东北之敌逃往内地的大门。

然而在这一点上,负责东北防务的卫立煌,未能与上峰达成一致。在辽沈战役发起前,嗅到危险气息的上峰曾屡次要求打通深锦线,将沈阳主力撤守锦州,以集中兵力重点防御。但卫立煌仍坚持分兵固守长春、沈阳、锦州三个战略要点,欲待机而动。

东北野战军方面,对于先打长春还是先打锦州,同样是难于取舍。如此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役,保持谨慎非常必要。我军总部力主先集中兵力拿下锦州,之后可以置沈阳、长春守敌不顾,转向南下威逼平津,那些被困在东北的敌军,可以寻机一口口吃掉;或是在攻锦州时,伺机打掉沈阳方向援敌。

东野林总有另一种考虑,通过攻打长春,吸引敌沈阳重兵集团北援,在其援救途中,集中兵力全歼这股有生力量。北满是东野的大后方,这种由北向南平推的打法没有后顾之忧,更为稳妥。如果放弃长春、沈阳,直接攻取锦州,万一打不下来,有可能遭受卫立煌集团和华北傅作义集团的两面夹击。

林总的战术构想,也使得最初对锦州的部署时出现兵力不足。4个最能打的纵队部署到沈阳地区,还有2个纵队用来牵制长春,那么主攻锦州的兵力只剩六个步兵纵队加炮纵,还得匀出一个步纵用以阻援。

因此当敌从锦州东侧葫芦岛大举增援的消息传来,一个纵队的阻援力量显然过于单薄,“摆好了一桌菜,却来了两桌客人”。在用兵布置上,林总是出了名的“精于计算”,甚至能细化到营连一级。正是这种精确到极致的用兵方式,使得在敌情出现变化时,攻锦兵力不足。

局势的变化也令林总彻底下了先打锦州的决心,急令原计划用于沈阳打援的主力纵队,火速驰援南下锦州。经过31个小时的激战,全歼守军十万余人,陆上入关的通路被完全封闭。

这才有了后续的长春起义、辽西大捷和解放沈阳。

辽沈战役的结果,充分验证了先打锦州的正确性,其中不乏经过反复衡量才做出的艰难抉择。不拘一格因情施策,也是我军无往不利的致胜法宝。

由此可见,辽沈战役的进程远不是表面上那般轻松,既要立于不败,又要力争更大战果。战场无小事,没有试错机会,每一次改变,都伴随着无法预知的风险和极大的决心。正是战略决策者的高瞻远瞩,以及现场指挥员的举轻若重,才有了辽沈战役的圆满结局。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beiningzx.com/bnxxw/12477.html

网站简介 | 发布优势 | 服务条款 | 隐私保护 | 广告合作 | 合作伙伴 | 版权申明 | 网站地图

当前时间: